• <dfn id="wixst"><video id="wixst"></video></dfn>

  • <font id="wixst"></font>
  • <video id="wixst"></video>

    1. <source id="wixst"><address id="wixst"></address></source>
            <u id="wixst"><address id="wixst"></address></u><source id="wixst"><small id="wixst"></small></source>
            1. 國家隊能否拯救漢能?

              發布時間:2020-01-13 17:12 發布人:網絡
                              
                在嚴冬中風雪飄搖的漢能,或有新情況發生。
                “漢能正在積極與相關央企或國家科研機構的事業單位積極洽談,希望通過混合所有制的方式,進行兩方或三方合作,以解漢能當前之危局。”近日,一位漢能相關內部人士向筆者如是透露。
                勢危累卵的漢能,寄希望于國家隊出手,輸入資金血液、解決職工安置等問題的同時,使其薄膜太陽能科研繼續前行。
                如今,應收賬款幾百億、高負債率的漢能,是否還有合作談判的砝碼?能否如愿引來金鳳凰,吸引國家隊合作,不禁讓人疑惑重重。
                漢能集團全名為漢能移動能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是全球化的清潔能源跨國公司,全球薄膜太陽能發電領導者,致力于“用薄膜太陽能改變世界”。其控股股東為東源漢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謙東科技有限公司,其中前者股權占比達99.75%,為最大股東。廣義的漢能集團除了漢能移動能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還包括漢能薄膜發電集團、漢能水力發電集團。(據員工透露,此次欠薪事件以上三個公司均有涉及)
                漢能控股集團曾是國內所有的民營企業中,規模最大、專業化程度最高的清潔能源發電企業。據有關報道,漢能港股市值曾高達3000億,其創始人李河君曾在2015年以1600億元的身家榮登中國首富,是名副其實的中國能源大亨。
                昔日的“首富“公司如今卻淪為”首負“公司,漢能究竟是怎么了?
                其實,縱觀漢能的發展歷程會發現,其資金鏈問題早已出現端倪。
                這還要從2009年說起。當年,漢能投資超過100億美元正式進入薄膜太陽能行業。2011年,漢能登陸香港資本市場,并于3年后更名為漢能薄膜發電。
                新興薄膜發電產業在最初對漢能迅速發展的推動作用不容小覷。2014年5月,漢能股價尚不及2元港幣,而步入2015年,僅短短幾個月的時間,漢能股價迅速飆升至最高點9.07港元,整體漲幅接近5倍,市值曾高達到3000億港元。
                然而,好景不長,同年5月20日,漢能經歷了驚心動魄的20分鐘。當日,漢能薄膜發電遭遇港股市場的做空運動,大約從10點一刻開始,漢能薄膜發電面臨洗倉式下跌,截至10點40分股票緊急停牌,在這短短的20分鐘,漢能股價跌幅近47%,公司市值瞬間蒸發1440億港元。
                此次股價暴跌事件引發香港證監會的重點關注。因被質疑內幕交易、操縱股價,2015年7月15日,香港證監會勒令停止漢能薄膜發電的股份買賣,并不得復盤。此番經歷,對漢能來說無疑是一次重擊。漢能年報顯示,2015年公司全年虧損122億港元,是前四年盈利總和的近兩倍。據媒體報道,漢能當年離職和裁員總數高達數千人。
                資金緊張員工來湊 舊債未還又添新債
                而此后,漢能一直處于停牌狀態,時間長達4年之久,期間雖為復牌做過努力,但無實質性進展。最終,漢能薄膜發電集團迫于2019年7月底“摘牌大限”的壓力,于2019年6月以私有化回A股的理由,主動從港交所退市。據《財經》報道,退市方案開始以現金或股票置換,但是后來,現金方案被放棄,漢能薄膜以私有化換股方式進行,側面反映出漢能的流動性緊張問題。
                為解決現金流緊張問題,漢能也采取過緩解措施。
                據財聯社此前報道,漢能集團曾與2018年要求員工購買非公開定向發行的理財產品,最低認購起步20萬元;崗位級別越高,需要認購的額度越多,年化回報率預期10%。內部人士透露,這項認購活動自6月初開始,截止日期為8月10日,整個產品加起來逾30多億,產品募集目標要在8月底完成。藍鯨記者今日就此事向相關員工進行求證,對方表示確有此事,“連工資都發不出來了,估計這錢也是打水漂了“該員工無奈搖搖頭。借員工的錢還沒來得及還,又欠下員工工資,舊債未還又添新債,若真如此,漢能可真的把自己的員工坑慘了。
                中國電力網分析認為,漢能要求員工購買債券可能是由于銀行貸款的融資成本太高,故而轉向員工借錢,利率應低于向銀行借款。
                有媒體報道,早在2015年漢能股票暴跌前,漢能也曾向員工出售股票,緩和資金壓力。此次操作,或許是借鑒15年的“成功”經驗吧!
                首富之路斷裂 或歸咎于決策錯誤
                “作為曾經的中國首富,李河君親手締造了多個傳奇:在水電投資大獲成功后殺入太陽能產業,劍走偏鋒看好薄膜電池,極富創意的推出全太陽能汽車和漢瓦產品……李河君以超前的戰略眼光講下了一個又一個好故事。”華夏能源曾給出過這樣的評價,由此可見,漢能前幾年之所以發展迅速,與領導層的高瞻遠矚、正確決策密不可分。
                此后,經歷過2015年520危機的漢能集團,也曾為重回巔峰做過不少努力,但屢屢受挫,有行業分析師表示,問題在于漢能集團對于大趨勢的誤判。
                就拿先前說到的2018年漢能強制融資事件來說,爆料者稱,公司表示此次融資是用于營口移動能源產業園的建設。據悉,為了生產需求,漢能集團在全國十多個城市建設了移動能源產業園,版圖涵蓋了寧東、銅仁、太原、大同、孝義、綿陽、南充、西安、營口、貴陽、大足、昆明、隴南等多個地方。
                “一個真正的產業落地從研發到真正市場化,大概需要25年到35年。”薄膜太陽能產業至今已度過孵化階段,到了一個爆發的增長時期。于是,李河君開始大膽押注這個產業,產業園擴張行為應運而生。
                漢能年報數據顯示,2018年實現營收212.5億港元,凈利潤為51.93億港元,而光營口移動能源產業園的總投資就高達340億元,僅一個產業園的投資金額就已經超過漢能薄膜發電收益最好一年的全年凈利潤,可見其耗錢之大。因此,漢能不得不采取各種融資手段去彌補現金流的空缺。
                有媒體報道稱,在光伏產業夢上,李河君給予了很大的希望。幾乎動用了所有的融資渠道,最好的資產金安橋水電站股權被大量質押。
                根據《界面》報道,漢能集團為金安橋水電站的控股股東,曾持股80%價值21.97億元。
                2019年8月,漢能持有的金安橋水電站51.36%的股權遭拍賣,此后被撤回;12月10日,兩筆共計24%的股權被拍賣,因無人出價而流標;12月24日,18筆共計3.18億股股權份額遭拍賣,四川信托有限公司以4278萬元的報價獲得其中一筆股權,其他17筆均因無人出價而流標。
                在這樣窘迫的現實面前,漢能希望的混合所有制道路,或是艱難坎坷的。甚至有人坦言“不太可能”。
                李河君與他的漢能還有翻盤的機會嗎?
                如今的漢能集團,職工團隊從最初的11000人,被迫或主動離職,走了7000多人,惹來職工群體性討薪,向北京朝陽區訴訟漢能。網上流傳,光員工工資及賠償金高達10億多人民幣,內部人士則猜測15億不止。
                人員安置是首位。如果有合作方進來,首先就要拿出15億左右的人民幣,支付工資與離職賠償。
                寄希望于國家隊參以混合所有制方式,為其救火。具體哪家企業或單位,目前處于保密期。
                今天的漢能還有多少資產可作為談判的砝碼?
                據了解,目前漢能除有近2萬的專利外,還有一架2012年購買的灣流550公務機,經過8年的執飛,價值已從當初年3億多人民幣,折舊為1億左右。
                除此外,就是山東淄博漢能薄膜產業園區的土地與廠房、設備。
                值得說明的是,被抵押18次的金安橋水電站的現金流,目前已不屬于漢能,均被用來償還債務。
                2019年9月,漢能集團對旗下漢能公務航空公司發文,讓其市場化經營,不再專為漢能集團服務。
                來自天眼查的資料顯示,因為擔心受到漢能集團當下聲譽影響,漢能公務航空公司于2019年11月26日變更為中漢公務航空有限公司。目前,漢能集團還欠中漢公務機公司8000萬左右的托管費。
                在這樣窘迫的現實面前,漢能希望的混合所有制道路,或是艱難坎坷的。甚至有人坦言“不太可能”。
                如果雙方或三方合作,作為央企或事業機構的國家隊,就要背負漢能債務。而這些債務中,有明面上的金融機構貸款,也有說不清道不明,數額不小的社會融資機構借款。
                僅暗貸的審查,對于國家隊而言想要通過就很難。
                其次,11000人的團隊流失了7000人。對于企業而言,員工離職或招聘都是成本,大規模的招聘更是大成本。
                漢能是否已到窮途末路?
                在漢能集團內部會議上,李河君堅信困難只是暫時的。
                就像當年建設“金安橋水電站”,突破重重關卡,最終完成建設實現并網發電一樣,漢能今天的危機也會過去的。
                “有自信是好的。”上述人士說,目前的窘境,不是個人主觀意志,想解決就會過去的坎兒,而是要根據企業客觀能力,現有可用資產、信譽及融資能力所決定的。
                有人評價,李河君身上有企業家顯著的特點,內心比較強大、很狂,覺得什么事都能過去。
                “除非找到活水,能有流動資金過來。如果還像2019年一樣就很難說了。”相關人士如是表示。
                

            2. <dfn id="wixst"><video id="wixst"></video></dfn>

            3. <font id="wixst"></font>
            4. <video id="wixst"></video>

              1. <source id="wixst"><address id="wixst"></address></source>
                      <u id="wixst"><address id="wixst"></address></u><source id="wixst"><small id="wixst"></small></source>
                      1. 日韩一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