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設備作為行業規模化發展的核心環節,過去數年間,通過產業鏈進口設備國產化形成規模,促進了光伏裝機成本有大幅下降。在集邦咨詢旗下新能源研究中心集邦新能源網(EnergyTrend)之前發布的《邁向23%,2020年光伏設備國產化之路怎么走?》文章中,曾談到國產化設備對光伏發展的推動,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2019年海外光伏設備市場情況。
據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VDMA)發布的德國光伏設備企業2018-2019年出口數據顯示,德國制造的光伏設備90%都用于出口。
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和其工藝的成熟,從2019年一季度開始,異質結技術備受企業關注。亞洲仍是德國光伏設備制造企業(下稱“德國企業”)的核心業務地區,市占比達80%。但企業對中國大陸出口設備的銷售額占比下滑至43%,側面呈現中國光伏市場內需不足的現狀。
德國企業對亞洲整體出口額不斷下滑,但同時亞洲的細分區域市場需求不斷變化。2019年一季度,越南市場占總銷售額的31%,成為僅次于中國的亞洲第二大市場。到2019年三季度,德國企業對馬來西亞光伏設備出貨暴增,企業整體訂單增長達26%。
反觀歐美的光伏設備市場,以德國為首的歐洲國家設備需求持續疲軟。而同時,美國市場占總銷售額的比重持續提升。VDMA數據顯示,2019年一至三季度德國企業對美出口金額占比從5%增長至30%。
細分產品中,薄膜生產設備和電池片生產設備一直是歐洲光伏設備制造商的主力產品。事實上,全球范圍內光伏行業貿易關稅繁冗復雜,但各國對待“小眾”的薄膜技術仍保持著開放的態度,當國產晶硅電池片或組件在這些海外市場中被征收進口關稅,這些市場上薄膜產品競爭力無疑會大大提高。
VDMA光伏設備董事會主席Peter Fath博士指出:“在光伏生產鏈中對技術要求苛刻的領域,特別是在晶體硅電池和薄膜組件生產中,大量的新訂單證明了“德國制造”的強大的實力。”
根據PV-Tech報道,2017-2019年,電池設備資本支出約為每年40億美元。預計c-Si制造(包括鑄錠/硅片和電池/組件階段)在2019年的光伏資本支出約為90億美元,與2017年和2018年持平。
近三年資本支出基本持本,意味著整體光伏設備市場需求呈現兩種特征,即單體設備價格下降,且熱門設備需求不斷轉移。
從另一方面來看,近期引爆資本市場的HJT技術已成為光伏設備國產化攻堅的對象,對于中國光伏設備企業而言,國產化或許只是一小步,未來光伏設備產品走向世界的征途才是星辰大海。
重慶馳碩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0月,公司位于重慶市潼南區涼風埡工業園區創新大道666號占地50余畝,廠房面積1.8萬余平方,擁有光伏產業先進設備,員工200余人。其中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4 1名,擁有高級技術職稱人員2 2人, 中級職稱4 3人, 擁有踏實的專業技能和豐富的研發生產經驗。主要生產銷售太陽能電池板、太陽能監控、太陽能路燈、太陽能發電系統,及承接分布式光伏發電站的建設和維護項目,是集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歡迎各界來電咨詢!